追求快乐是人的天性,不厌其好不厌其精是得寸进尺的本能。好感觉不仅是现代社会中消费者的追求,也是工业化中科研人员不断改进的动力。食品制造行业尤为突出。食品工业能从食物的颜色、形状、气味、味觉、口感和触觉等诸多方面进行调整,以满足人类对食物的各种要求而提高食用时的享受,甚至进一步强化和夸张人类对于好感觉的需求。香甜可口的好感觉食物充斥在我们日常生活的大部分场所,抵抗好感觉的诱惑对城市人口已经变得极为艰难,全世界肥胖人口的几十年来迅猛增加便是最明显的后果之一。如果你认为好感觉食物过量摄取的影响仅限于体型,那就大错特错了!
食物不仅养育着人类自身,同时还喂养和塑造着人的肠道微生物。在人类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一些微生物与我们的祖先互相选择,在肠道定居生活,与智人一起形成了一个超级生命体。肠道微生物与人的胃肠道共同组成肠脑,协同完成人的代谢、免疫、内分泌和神经等各方面功能[1],当食物剧烈改变时,微生物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1. 低纤维饮食造成菌群异常并可代代相传
美国的Erica D.Sonnenburg团队2016年在《Nature》上发表的研究显示:低MAC饮食(MAC,即微生物可利用碳水化合物,主要是膳食纤维)可引起小鼠肠道微生物多样性降低,在第一代时,高MAC饮食可恢复菌群多样性。但数代低MAC饮食之后,即便是坚持高MAC饮食,菌群多样性也无法恢复。也就是说,如果你因为经常吃低纤维饮食引起了肠道菌群物种灭绝,可通过饮食恢复菌群,但是你的子孙后代即便健康饮食可能也改善不了菌群,若想适应环境和减少过敏以及各种疾病,只能求助于粪便菌群移植了[2]。
也许你想说:我就是我,我的身体我做主,我的饮食我做主,微生物好不好管我什么事。真的不相干吗?
2. 低纤维饮食——肠道细菌吃掉宿主黏液层
卢森堡Mahesh S. Desai团队2016年发表在《Cell》上的一篇研究显示:给无菌小鼠移植人的肠道微生物之后,高纤维饮食的小鼠拥有厚厚的黏液层,而低纤维/无纤维饮食的小鼠大肠黏液层明显变薄,肠道细菌发生改变,以黏液层糖蛋白为食的细菌显著增加。黏液层变薄损害了肠道屏障,致使低纤维饮食组小鼠极易受肠道致病菌感染[3]。
可能你还会说:这研究的是西式饮食吧,中餐虽然里面油脂不少,但我们吃蔬菜多啊,我又不在乎体重,胖就胖点呗,有得有失,我享受美食时的快乐是什么都换不来的。真的就只是肥胖吗?
3. 高脂饮食可降低胰岛素敏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