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是生活中最基础的部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是生产力与经济的发展是饮食习惯形成的基础,因此在不同的社会时期形成了不同的饮食特色。
饮食与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息息相关,饮食在满足生存需要之外被赋予了更多的功能。在政治上不同社会等级的饮食要有所区别,在社交上饮宴活动起到巨大的作用,在宗教上也对饮食提出要求。另外,作为礼仪之邦,不同的历史时期对饮食又提出了不同的礼仪要求。饮食的这些方方面面汇合起来形成了丰富的饮食文化。
因此,饮食文化反应的是一个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等方方面面的情况。唐宋是中国历史上各方面都比较辉煌的朝代,也是中国历史上的快速发展期。通过对两个时期饮食文化的形成可以了解唐宋社会发展的异同之处。
一、唐宋经济发展对饮食的影响
农业生产与经济发展是饮食文化的基础,唐宋时期都经历了生产力与经济的较大发展,因此饮食文化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宋朝的社会经济在唐朝的基础上又有较大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宋朝的饮食文化在唐朝又有不同的表现。
经济形式对饮食文化的影响
唐朝时期,国家政治制度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实行重农政策,得益于政府的重视,唐朝农业生产技术快速发展,使得农产品的供应相对充足,这种情况促进了农业经济的较大发展。但是唐朝政府对民间的商业商人则继续持歧视压制的态度,因此唐朝的经济以农业经济为主。这种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的经济形式称为自然经济,是唐朝经济的主要形式。唐朝自然经济在农业生产力的提升以及国家开明政策的基础上得到繁荣发展,但是自然经济相对来说还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商品的广泛流通,限制了唐朝饮食种类的创新与发展。
宋朝时期,在同样重视农业生产的基础上,政府一改历代王朝对商业压制的做法,放开了对商业以及商人的限制,甚至积极发展对内、对外经济贸易。在这样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商品经济,其经济体量远超强盛的唐朝,甚至还超过后世的明朝。商品经济的繁荣促进了商品的广泛流通,为南北饮食文化的融合与繁荣提供了基础。与此同时,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宋朝的饮食从业者的创新,形成了宋朝繁荣的饮食经济。
食物的生产与供应
唐朝中前期,主食以粟类为主,小麦、稻米为辅。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以及唐朝中期开始人口大量的南迁带动了南方农业生产,小麦及稻米的产量大大提升。于是在唐朝中期以后,麦与米逐渐取代粟的主食地位,在南方以稻米为主,辅以麦粟等,在北方则以麦为主,辅以粟稻,逐渐形成了延续至今南稻北麦的主食格局。
宋朝时期的主食供应延续了唐朝形成的主食格局。在南方,引进稻米的优良品种与种植面积的增加使得稻米的产量大增,稻米成为宋朝第一大主食;在北方麦的种植更加成熟,种植面积与产量都得到极大的提升。南北方主粮供应基本奠定了唐宋时期南北方主食的格局。
在肉食的供应上,唐宋两朝牛羊猪肉的消费都比较广泛。在唐朝,羊肉作为主要肉食受到唐朝上下的喜好。与此同时猪肉的养殖与消费也开始扩大,并且其地位逐渐提高。到宋代牛羊肉依然得到社会上下阶层的喜爱,尤其是在宫廷羊肉深受两宋皇室的喜好。同时,宋朝的养猪规模与技术更加提升,猪肉在民间的消费量逐渐增加。尤其是宋庭南迁之后,羊肉供应不足,猪肉的消费逐渐成为主流。最终在宋朝时期,肉类的消费开始由以牛羊为主转变为以猪肉为主。
在瓜果蔬菜以及副食方面,唐宋时期在整体的品种上并无太多区别,但是得益于宋朝对工商业的开放态度,在生产加工技术以及产量上,宋朝在唐朝的基础上有较大的提升,可供民众消费的瓜果蔬菜以及副食大大增加,饮食产品更加的丰富。
在食物的加工上,唐朝时期主食的加工以烤为主,蒸煮为辅,代表性的主食有烤制的烧饼、胡饼等,辅以各种蒸制主食,米麦粟粥。到宋朝时期,麦的供应更加充足,同时主食制作方式也发生了改变,改为以蒸制为主,烤和煮为辅。相对于烤制,蒸制更加方便主食的加工,使得宋朝的主食制作方式更加丰富,主食种类、口味更加多样化。
在副食的加工上,唐朝同样是以烤制为主,煮制为辅。炒的形式虽然已经出现,但是尚未得到普及,因此几乎看不到唐朝炒菜的记录。到宋朝时,炒已经相当普及,在家庭以及食肆中发展出非常丰富的炒制副食。与此同时煮制依然在宋朝的饮食中占据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