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淡饮食”作为慢病人群的日常饮食原则,不少人都坚信它对身体只有益而无害。
更有甚者认为“清淡”就是要不沾荤腥、只吃素食。每天吃饭味如嚼蜡,常年就是一碗清粥加青菜,或是清水煮面条......
然而在坚持数年后,健康状况非但没有得到改善,反而落下了一身病。
这不是严格遵循医嘱“清淡饮食”吗?怎么还吃出一身病来呢?医生口中的“清淡饮食”到底指的是什么?
解释上述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下面这个常见误解:
清淡饮食就是不吃肉、只吃素?
一提到“清淡饮食”,很多人自然而然就联想到要“少吃肉”或“不吃肉”。其实,在医生和营养专家眼里,这是大错特错的做法。
把“少吃肉”或“不吃肉”作为“清淡饮食标准”的人,非但不利于营养均衡,还会让人更易被疾病侵袭。
长期“清汤寡水”,肉类、鸡蛋、豆制品等摄入不足,会导致蛋白质缺乏,引起免疫力下降,不仅不利于慢病控制,还会导致皮肤弹性变差。
大多素食者的食物来源主要是豆类和谷物,若长期不吃肉又没有专门补铁的话,很容易引起缺铁性贫血问题。此外,长期吃素,还会让人体很容易缺乏维生素B12,也会让人产生总是头晕、易疲劳、面色不佳等贫血症状。且B12主要依靠动物性食物中获得,素食中几乎没有。
长期吃素更容易引起或加重脂肪肝。这是因为吃素的人相对来说,需要多摄入多一点的米饭、面食等主食才能产生饱腹感,支撑其日常活动所需。而摄入的碳水化合物会在人体中转化成脂类或糖,从而导致肝的甘油三酯增加,使脂肪在肝脏内不断堆积,从而引起或加重脂肪肝。
还在寄希望于“吃素把脂肪肝吃掉”的人,快打消这个念头吧!
此前,钱江晚报就曾报道过一则病例——浙江一女子吃素吃出中度脂肪肝:
45岁的张女士,在体检时检查出轻度脂肪肝。经过上网搜查资料后,认为这病多数是营养过剩吃出来的,于是她决定从此后要“清淡饮食”,只吃素,不吃肉。
然而事情的发展却出人意料,坚持一年的“苦行僧”饮食后,她的脂肪肝非但没有好转,反而从轻度变成了中度!
看到这,大家或许会疑惑:这是在否认素食的好处吗?
当然不是了!
这是让大家明白“吃素食并不意味着饮食就是健康的”,且一般人并不具备充分的营养专业,并保证靠吃素食就能实现“营养全面均衡”,这个难度系数太高了。
鉴于此,小编并不建议大家日常生活中纯吃素食,尤其是老年人和小孩。
医生口中的清淡饮食
究竟指的是什么?
既然我们所认知的“清淡饮食”与医生口中的“清淡饮食”相去甚远,那清淡饮食到底是什么呢?
实际上,“清淡饮食”是相对于“肥甘厚味”而言的。所谓肥甘厚味,通常指的是油腻、甜腻的精细食物,或者味道浓厚的食物。
“清淡饮食”的“清”不代表无油无脂,“淡”也不代表无盐无味,“清淡”也不是指素食。
因此,清淡饮食并非意味着就只能吃白粥青菜,而只是建议大家不要食用过于油腻、甜腻及味道过重的食物。
不吃肉不加油盐,只能喝白粥青菜的不叫清淡饮食,而是叫“修仙”,这可不是一般人能抵达的境界。
健康的清淡饮食,该怎么吃?
看到这里,相信大家应该对“清淡饮食”有了个较清晰的认识了吧?
清淡不等于无味、无油、单一,它应该是食材全面、营养均衡的,同时,健康的烹饪方法最能体现食物的真味,最大限度地保存食物的营养成分。
简而言之,清淡饮食就是:正确的烹饪方式+食物多样+四“少”饮食。
1、正确的烹饪方式
正确的烹饪方式,可以说是清淡饮食的关键。
在烹调方式上,我们应优先选择清蒸、炖煮、白灼、凉拌、快炒等方法,能最大限度锁住食物的本味和营养。
同时,大家也要尽量减少或避免油炸、熏烤等方法。如果一定要吃这些较为“重口”的食物,尽量选在中午吃,且每周别超过3次。
2、食物多样化,营养均衡
正如前文所说,饮食清淡不必“见肉如见虎”,还是得保证足够的蛋白质饮食以供身体日常所需。
饮食还得做到多样化,以保证营养均衡。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明确指出,每天的膳食应包括谷薯类、蔬菜水果类、畜禽鱼蛋奶类、大豆坚果类等食物,平均每天摄入12种以上食物,每周25种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