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们是红太阳健康科普,调查显示挑食、偏食、慢食的发生家约占儿童总数的30%。相信不少家长、教师纷纷反映幼儿的饮食行为问题众多,如挑食偏食严重,只喜欢吃荤类食物,不喜欢吃蔬菜;进餐时间长,边吃边玩、边吃边看电视等行为屡见不鲜,幼儿的饮食行为状况令人担忧。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饮食、健康和性格的观点。
大家都知道健康的饮食行为不仅对于幼儿身体的健康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而且对于幼儿心理的健全发展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研究显示,孩了出现的某些异常情绪或行为,除了疾病方面的原因外,还可能与挑食、偏食等不良饮食行为相关。因为无论挑食还是偏食,都是一种相对较绝对的行为,都会在心理上和行为上产牛反应,这种反应可能是对事物过分绝对的认识、绝对的态度以及绝对的行为。
先来看两项研究:
研究一:学者研究了“食谱与性格形成”问题,认为父母应珍惜学前儿童尝试不同类别食物的好奇心。因为一个人在幼年接受的食物类别越多,其成年后性格的包容度就越大,蔬菜鲜脆、辛烈、清苦的诸多滋味,与学前儿童形成很强的环境适应能力有着密切的关联,拒绝蔬菜的学前儿童常常有拒绝接受周围环境的倾向。”
研究二:学者研究也证实了幼儿如果长期蛋白质摄入不足,并且不爱吃蔬菜和水果,性格会过分内向。总之,健康的饮食行为关系到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对于幼儿今后的牛活、学习、工作等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
家庭是影响幼儿饮食行为的主要因素。家庭是幼儿活动的丰要场所,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对儿童饮食行为的塑造有着特殊的、重要的意义。目前已有研究主要是从家长的营养知识、饮食观念(态度)、饮食行为、教养方式、父母(监护人)的文化程度以及家庭的遗传素质等方面分析家庭因素对幼儿饮食行为的影响,我们今天来梳理一下。
第一,家长的饮食行为、观念(态度)。众多学者和医师都认为儿童的饮食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受密切接触的家长的饮食行为、观念的影响。许多研究均证实,家长饮食行为与幼儿饮食行为有一定的相关性。
第二,家长的教养方式。造成幼儿出现不良饮食行为的丰要原因在于家长的教养方式。如有的家长看到幼儿自己吃饭时,把饭弄得脸上、手上、桌了上到处都是,甚至一边吃一边玩等现象时就会不让他们自己吃;有的家庭两代人照看一个孩子,娇生惯养,总认为孩了小,什么事都干不了,久而久之养成了孩予依靠喂食等不良饮食行为习惯。
第三,家长的营养知识(态度)与幼儿的饮食行为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营养知识水平高、接受营养态度好的家长,能将营养知识应用于日常饮食中,对幼儿良好饮食行为的形成起指导和帮助作用。
第四,父母(监护人)的文化程度。研究均证实,父母(监护人)的文化程度、认知水平对儿童的饮食行为习惯有明显影响,认知水平越高,父母文化程度越高,孩子的饮食行为越好。另外,有少量研究关注到家庭的遗传素质对幼儿饮食行为的影响。
第五,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家庭结构中祖辈三代同堂的家庭日益增多,祖辈成为家庭牛活的主要照料者,自然也成为家庭中幼儿的主要养护人,幼儿在家中的饮食几乎全部由祖辈照符。这就使祖辈成为对幼儿饮食行为产牛影响的“重要他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