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的日子里," 家有考生 " 的王妈去超市囤了几斤核桃,她希望孩子在关键时期能多吃点核桃补补脑,争取考上好的大学。
王妈此番操作,让39 健康新知 不禁想起流行于民间的两个概念:" 吃啥补啥 "、" 以形补形 "。
核桃因外形长得像人脑,所以常被人认为具有补脑功效。而除吃核桃补脑外,吃红枣补血、喝骨头汤补钙等食疗方,也始终在坊间流行。
◎ 大脑与核桃的外形对比。
不过,近些年来," 吃啥补啥 " 的说法已成为媒体的重点辟谣对象,网上一搜,批判的科普文章比比皆是。现如今,只要一提起 " 吃啥补啥 ",绝大多数人脑海都会冒出一个念头:不是骗子就是脑残。
01
当我们 diss" 吃啥补啥 " 时,
究竟在 diss 什么?
吃啥补啥,真的是空穴来风吗?
其实,早在唐朝时期,药王孙思邈就发现了动物脏器与人类脏器的相似性,并首次提出" 以脏补脏 "的说法。至明朝时期,医学家李时珍也提出了" 以骨入骨,以髓补髓 "的类似理念。之后,随着这种用药方式的流行,民间慢慢就出现了 " 以形补形 "、" 吃啥补啥 " 的概念。
尽管在古典医籍有所记载,但在现代营养学看来,所谓的 " 以形补形 " 简直荒谬,因为不管人吃的是什么,也不管你吃的红枣有多红、核桃长得有多像大脑,它们最终都会被消化系统分解成氨基酸、葡萄糖等基础化学物质,并被肠胃吸收供全身所用,而无法补益到特定部位中去。
生活中,人们常说 " 吃燕窝不如吃鸡蛋 ",其实也是基于食物营养的角度来理解的。
◎ 氨基酸(RCHNH2COOH)的化学结构,它被认为是动物所需蛋白质的基本物质。
一直以来," 吃啥补啥 " 的观点始终未被科学证据予以支持,以至于人们时常会对中医产生质疑、失去信心,并因此引发了不少中西医纷争。
" 吃啥补啥 " 真的是谬论吗?事实或许并非如此!
身边有不少人以亲身经历告诉39 健康新知," 吃啥补啥 " 有一定道理:一位朋友声称自己儿时贫血,但服用阿胶一段时间后,贫血症状消失了;还有来自广东的友人,他们肺燥时喝猪肺西洋菜汤、腰酸背痛时吃猪腰炖杜仲,每次都能 " 汤到病除 "。
这些功效难道仅仅是心理暗示在作祟?在科学界," 吃啥补啥 " 究竟有没有合理的解释?
◎ 广东人喜欢喝猪肺汤,以达到润肺目的。
02
饱受质疑的 " 吃啥补啥 " 理念,
有了生物学解释
在过去的十余年里,来自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张辰宇教授,一直将目光聚焦于一个领域——微小 RNA(microRNA)。
微小 RNA 是一段长度在 20 个碱基左右的核糖核酸片段,广泛存在于生物体中。一个生物自产的微小 RNA,能进入线粒体控制其基因表达。
按这个说法,倘若其他物种的微小 RNA 分子进入了人体,是否会对人体基因产生调控作用?
2012 年,张辰宇团队在权威期刊《Cell Research ( 细胞研究 ) 》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他们报告了一项令人惊讶的发现:动物体内的血清和器官里,竟然找到了植物微小 RNA 的踪迹。比如,水稻中一种称为 "MIR168a" 的微小 RNA,在中国人的血清中含量特别丰富。看起来,它们可通过消化系统进入人体血清与器官中去。
研究还显示,水稻微小 RNA"MIR168a",可抑制人体中 LDLRA1 基因在肝脏中的表达。
◎ Zhang,L.,Hou,D.,Chen,X.et al.Exogenous plant MIR168a specifically targets mammalian LDLRAP1:evidence of cross-kingdom regulation by microRNA.Cell Res 22,107 – 126 ( 2012 ) . https://doi.org/10.1038/cr.2011.158
通俗点来说就是:中国人经常吃的大米饭中含有的微小 RNA,可通过饮食进入人体内,并能避免被消化系统彻底分解,最终进入人体血液与器官中,实现基因的跨物种调控。
这项研究让人感到振奋,如果情况属实,那么就意味着 " 吃啥补啥 " 有了科学的生物学解释:吃这件事,不仅仅是化学物质分解、吸收那么简单,还可能包含了生物信息的传递,人吃了某种食物后,会受到食物中微小 RNA 的影响!
2020 年 8 月,《Cell Research ( 细胞研究 ) 》再次刊登了张辰宇团队关于微小 RNA 的相关研究。新的研究发现,动物体内一种名为"SIDT1"的蛋白质,专门负责将微小 RNA 从细胞外运送至细胞内,那些 SIDT1 缺陷的小鼠,对食物微小 RNA 的吸收率出现下降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