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行业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北京饮食文化发展史》:吃了吗,您呐?

2025-05-06 19:35400

“民以食为天”,这句话在北京的体现似乎总是更强烈一些,大抵因为北京人的这一句著名的问候:吃了吗,您呐?套用当下的概念,这句话算得上最早的社交“破冰”用语,其效果让人想起英国人著名的见面聊天气——讨论饮食话题总是人人都能说上两句的。但仔细想想,这座城市几千年的历史,这句俗话过去是怎么个聊法?万建中先生的这本《北京饮食文化发展史》以时间为轴,以史料为根本,无一字无出处,或可让今人得以一窥旧时京城饮馔之风华。

大馒头的变迁

对于北京人来说,馒头是最司空见惯的主食。早年间谁家没过过大白馒头夹切丝儿的棺材板儿咸菜的日子?哪个孩子没嘴馋过馒头片儿上抹芝麻酱撒白糖?那飞薄的一层芝麻酱总是吃不过瘾,更不用说如今依然会出现在烧烤架上的金黄色汪着油漾着蜜的炸馒头片儿了。但是北人南去,总会遇上关于馒头之内涵外延的困惑。江南的馒头是有馅儿的,这每每令初到贵地的北人惊讶不已,有馅的那难道不是包子?可偏偏又没有褶儿。《北京饮食文化发展史》告诉我们,七百多年前,元大都市面上的馒头就是有馅的。如今的实心馒头在清朝的时候才慢慢演化出来。

这种异化让北京的饮食显得极为厚重与深邃。因为在一般的食物史中,几千年前的谷物种类与如今的并无巨大差异,有的食物甚至人类已经吃了几十万年。及至烹饪方法中的蒸煮炸烤,自发明以来也变化不大。“但北京饮食文化并非如此,由于进出北京地区民族的不断更新,呈现为一朝一代有序变化的演进态势”。甚至哪怕在同一个朝代,饮食状况也是变化的。比如,通过作者对史料的整理,我们可以清晰地观察有明一代,看到那时的北京人是如何从洪武年间开始,通过休养生息的调整,一点一点把生活质量逐渐恢复及提高;也可以看到,在成化、弘治以后到万历十五年(1587年)这一段,北京人的吃喝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生活颇为滋润;更能为万历十五年后,因战乱频仍加之天灾不断,民生之多艰而叹息。

有鉴于此,本书作者告诉读者,在北京历史的各种文化形态中,可以说几乎只有饮食文化没有中断并且还在发展;唯有饮食文化能够将北京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牢固地连在一起。毕竟早在《尚书·洪范》中就有云:“八政:一曰食,二曰货,三曰祀,四曰司空,五曰司徒,六曰司寇,七曰宾,八曰师。”食货为民生之本,饮食文化成为民风民俗的重要构成。北京“右拥太行,左注沧海,抚中原,正南面,枕居庸,奠朔方”“内跨中原,外控朔漠”,独特的地理条件使得北京的物产虽不似江南鱼米之乡那样丰富,却也独具特色,加之后来成为几朝皇都,更兼有运河之利,北京风土人情中,各地饮食所占的比例此消彼长、屡有变化,成为京城历史的侧面证明。同时,北京人独特的性格也在这种历史演变中逐渐成形。恰如《汉书·地理志》里讲得那样:“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亡常,随君上之情欲,故谓之俗。”

俏皮话的投射

北京人的性格特征里,好说俏皮话这点世所共知,常用的歇后语、俗语和口头语中,关于饮食的可谓海量。可能是因为说和吃都离不开嘴,所以这里面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关联性让北京人的饮食话语透着生动、温暖和亲切。北京人喜欢聊天,而最好、最放松、最普遍的聊天场所莫过于饭馆子、餐桌旁——方言的温度也就此产生。

关于“北京饮食的语言魅力”,是本书读起来颇能令人会心一笑的章节。作者构建了很多对话场景,熟悉北京话的读者几乎可以通过这几行字立马在脑海中“看到”说话的人、听到他们聊天的声音,然后自行脑补上下文;另一方面,书中也几乎逐字逐句讲解了对话中关键词的引申义和用法,让不了解北京方言的读者豁然开朗。

作者还总结了非常多与饮食有关的同义词、隐喻、歇后语等。可能是身在此山的缘故,不读此书还真不知道这里有如此多的门道。比如,光是表达“吃”这个意思,随便就能数出“餐、啃、开、捋”等几种说法。而在明清两代,北京饮食方面曾经盛行隐语:鸡叫“咬翅”,鱼叫“河戏”,面叫“鲍老”,吃肉叫“咬刘”……当时的外行听了一脸懵,现在的人们更是如看天书。至于今天仍旧活跃在北京话里的食物就更多了——形容人世故圆滑是“老油条”,说走道儿不利索叫“拌蒜”,吵架挂嘴边上那句是“咱可不是吃素的”,揶揄有些人忒大大咧咧的“炒肝儿”等。

大俗之外,北京人对饮食的表达也将其推向文学与艺术的殿堂。本书作者认为,京城饮食之所以吸引人,除了本身的独特品位之外,还在于其进入到传统的诗词和说唱艺术之中,得到歌唱、表演等艺术化的表达。还记得多年以前,人艺的著名话剧《小井胡同》改编为电视剧,里头有段情节是某位吃了烧卖回去向四邻嘚瑟,其用语之生动活泼让人连带着对烧卖一物留下了深刻印象。还有梁实秋、唐鲁孙等一干民国时期的北京人,用活色生香的笔触把胡同里叫卖的羊头肉、中山公园来今雨轩应季的冰碗儿写得令人垂涎三尺,同时也细致入微地描摹了旧京居民家中一粥一饭的讲究,四时三餐的规矩。阳春白雪、下里巴人,吃饱吃好是第一要紧的道理。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掉秤迅速的生酮饮食 会加速器官衰老?|科技观察
为了快速减重,于兰选择七天生酮食谱,据其他博主介绍,严格执行可以掉10斤左右。“我执行得还是挺彻底的,过程也不是很痛苦,就是不能喝奶卡有点不适应。”于兰告诉封面新闻记者,自己在戒掉所有碳水化合物的第七天

0评论2025-06-18467

网络纪录片《味道大师》——饮食口味里的风土人情(看台人语)
在美食纪录片这条拥挤的赛道上,食物和地域的关系,食材和人物的故事,似乎已经被“吃干榨净”。怎么拍才能调动观众味蕾,避免老生常谈,挑战不小。网络纪录片《味道大师》尝试从“酸甜苦辣咸”加上“鲜臭麻”几种口

0评论2025-06-18149

厨电新物种到厨房中国方案:饮食文化与烹饪科技的跨时空变革
提到厨房,大多数人第一认知是美食。提到厨电,更多人第一反应是烹饪美食。提到方太,许多人第一评价是高端厨电品牌。从第一性原理出发,家电圈发现,很多人对于厨房、厨电和方太的认知,看似很简单!不过,回望五千

0评论2025-06-18373

你以为的清淡饮食都错了,不同人的清淡饮食不一样
淡饮食,很多时候是在生病后来自医生或者家人的嘱咐,让病人更好地恢复。但是大家对着清淡饮食有着各种不一样的理解。有人认为喝粥最清淡,粥配小菜就是一顿;有人认为只要少油少盐,多吃蔬菜水果,就是在进行清淡饮

0评论2025-06-16154

科学的饮食,健康的基础
我国如今国泰民安,民众丰衣足食。可是营养学家却一直认为我国民众的营养有问题。总体的说法是 “某些营养素的过剩与不足并存”,即总热量与脂肪类食物摄入过多,而维生素与某些矿物质摄入不足。医学界亦认为这与一

0评论2025-06-16154

“四文四化”培育东坡饮食文化特色人才
东坡文化博大精深,饮食文化是东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眉山职业技术学院自升格挂牌之日起,就把传承和弘扬东坡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鲜明底色,陆续开办旅游酒店烹饪专业,开设“东坡茶艺”“东坡美食”课程,先后

0评论2025-06-16169

冰淇淋中加中药,真有养生功能?
冰淇淋中加中药,真有养生功能?医生表示:中医不提倡吃寒凉的食物山楂玉桂苹果、桂圆红枣米浆、茯苓薏仁……自中药饮品、中药面包等所谓的“中药食品”火出圈之后,某网红品牌让“草本冰淇淋”成为了社交媒体新宠。

0评论2025-06-16160

年轻人养生以食为补古法健身对抗久坐肥胖
养生人群逐渐年轻化,社交平台上,“养生食谱、中医养生、节气养生”等话题讨论踊跃。当代年轻人将“以食为补”视为养生核心,通过传统煲汤、养生茶滋补身心;在运动健身方面,既推崇“古法健身”的传统养生底蕴,也

0评论2025-06-12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