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三个节气,是秋令之始。每年当太阳到达黄经135°时,8月7日或8日为立秋。立秋标志着季节转换的开始。
暑去秋来,立秋过后,我国多数地区仍然暑气未消,呈现高温状态,尤其是南方还是夏暑之气象,因此在中医理论下,将立秋起的日子称为“长夏”。但昼热夜凉的状态日趋明显。“一场秋雨一场寒”,立秋之后,随着每一场降雨的来临,温度也逐渐下降。立秋既是一个时间点,也是一个时间段。中国传统将立秋的十五日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形象的描绘了立秋之后,天渐凉的景象。
立秋在二十四节气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早在《吕氏春秋·孟秋纪》就记载:“立秋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秋於西郊”,除了各类活动和仪式外,在饮食上人们也十分重视立秋,如“咬秋”“贴秋膘”等。
齐鲁医家黄元御《四圣心源·元滑苓甘散》中记载:“新秋变序,暑退凉生,肺府清爽,精力如初,不遇风寒,未尝为病”,暑夏消退,秋凉渐生,随着立秋的到来,暑热、暑湿消退,肺腑气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载:“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夏之繁茂,秋当平之,秋令肃降,昭示丰收,人体亦顺应节气之变,当奉行养收之道。在中医学中,按照五行划分的规律,秋季与肺脏相对应。立秋是夏秋更替的节点,适交秋令,肺脏清肃之气,与自然界节气相适应。
立秋养生原则有哪些?
立秋之时,夏秋交替,暑气未消,秋凉渐起物苏气升,人身肺脏清气肃降,奉行养收之道,以顺应节气变化。如不加以养生调理,容易患上感冒、咳嗽、咽炎等肺系疾病,泄泻、痢疾等胃肠疾病及郁证等情志病证,一些本来就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病情也容易在秋季加重。
立秋的摄生要遵循时令特点,顺时调摄奉行养收之道,应当眠睡有时,穿着有度,食饮有节,情志顺畅。
立秋后作息规律应遵循“早卧早起”的原则,在晚上21点左右睡下,早晨5点左右起床。立秋后,秋凉渐起,切莫贪凉,夜晚开窗,当避免着凉。
“春捂秋冻”是民间一条保健谚语。立秋之后,气温逐渐下降,人体从夏季过渡到秋季,不要见冷就加衣太多。立秋之时气温并未完全降下来,常常出现高温天气,民间谓“秋老虎”,立秋阳气减而未弱,阴气生而未盛,不必过度穿着。
《千金食治》载:“秋七十二日,省辛增酸,以养肝气”,确立秋季的饮食原则,少食辛辣之味,多吃酸味食物。立秋的饮食除遵循秋令“省辛增酸”的通则,还要慎食生冷,《寿世传真·秋三月》“勿食生冷,以防痢疾”,从唐宋时起,有立秋之日服食赤小豆预防痢疾的风俗。立秋时节人身肺气肃降,增加酸味食物,能够收敛肺气,减少辛味食物,恐辛味助金克木,令肝受病。经过了漫长夏季的消耗,要适当补益,“立秋到,贴秋膘”,食用适量肉类,增强体质。
立秋之后,气候、物候发生变化,肃杀之气,“悲秋”之情,郁证多发,遵循“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原则,收敛情绪,平和处之。
立秋如何饮食养生?
谷类:小麦、糯米、燕麦、核桃、芡实、莲子、赤小豆。
果类:梨、苹果、甘蔗、石榴、葡萄、芒果、柚子、柠檬、香蕉。
菜类:冬瓜、藕、西红柿、荸荠、茭白、萝卜、南瓜、小白菜、卷心菜。
肉类:猪肉、牛肉、鸡肉。
其他:木耳、栗子、桂圆、蜂蜜、鸡蛋、豆腐、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