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导网

扫一扫关注

立秋将至,这些养生秘笈请收好

   2021-08-09 340
导读

立秋,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更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到了立秋,梧桐树开始落叶,所以有落叶知秋之说。但这并不意味着秋天的气候已经到来,此时大部分地区仍未进入秋天气候,尤其中国南方此时还处于夏暑之

  


 

立秋,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更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到了立秋,梧桐树开始落叶,所以有落叶知秋之说。但这并不意味着秋天的气候已经到来,此时大部分地区仍未进入秋天气候,尤其中国南方此时还处于夏暑之时,因而中国医学对从立秋起至秋分的这段日子称之为“长夏”。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记载:“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也就是说人们在养生时,应顺应四时,顺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立秋后,天气由炎热转为寒凉,中医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立秋正是从养阳逐渐转为养阴的时刻。因此秋季养生,皆以“收、养”为原则。


记者邀请江苏省名中医、江苏省中医院消化科主任中医师叶柏进行解读。


立秋要“三防”


防暑


立秋时节,暑热未尽,气温不会很快下降,很可能有短时间的气温升高,天气也逐渐由潮热转向干热,虽有凉风时至,但天气变化无常,早晚温差大,白天仍然炎热,“秋老虎”随时虎视眈眈。因此,立秋后防暑降温要继续,不能有丝毫懈怠,应当心“秋老虎”,小心中暑。


防燥


中医认为,燥乃六淫之邪,为秋季主气,其性干燥,易耗津液。常见口干舌燥、鼻涩咽痛、皮肤干枯、大便干结、烦躁不安等一系列症状,医学上称之为“秋燥综合征”。老年人对秋季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和耐受性相对较差,更应重视预防。


秋季防燥,要以养阴清燥、润肺生津为基本原则。中医有清热润肺之法,可用麦冬、菊花、百合等煎水代茶饮。有养阴润肺,清心除烦,益胃生津之效,是秋季防治秋燥的良法。


防感冒


立秋后,昼夜温差大,此时段易感受外邪而致感冒。提醒大家在衣着和居家休息方面,应更注意避免夜间着凉。初秋也是感染新疾病的高发期,孩子往往会出现发烧症状,有时还会出现脸色苍白、恶心呕吐、腹泻等异常表现。初秋的夜晚,很多人习惯不盖被子,太过贪凉易导致腹泻、头痛等。因此,初秋之际,注意不要贪凉,注重饮食卫生,情绪稳定,随时注意衣物的增减。


立秋进补有讲究


立秋是由热转凉的交接节气,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时期,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也是人体阴阳代谢出现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立秋时节为人体最适宜进补的时候,人们可以根据这一节气的特点,科学地摄取营养和调整饮食,以补充夏季的消耗,但不能“乱补”。


《素问脏气法时论》言:“肺主秋,肺收敛,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故立秋进补的原则是“少辛多酸”,酸味起到收敛肺气的作用,而辛辣则导致发散泻肺的不良后果,因此尽量少吃葱、姜、蒜、韭菜、辣椒等辛味之品以及辛辣、油炸、酒和干燥的膨化食品等辛味之物,适当多食酸味水果和蔬菜以助养肝敛肺。


另《饮膳正要》说:“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禁寒饮。”秋季可以适当食用具有滋阴润燥功效的生地粥。还可适当食用一些既有健脾、清热、利湿的食物或药物,如:小米、薏米、扁豆、砂仁等,可使体内湿热之邪从小便排出,另能调理脾胃功能,为中、晚秋乃至冬季健康奠定基础。


日常生活如何调养


中医理论注重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首先就是人体的生理活动要与自然环境的变化相适应,因此秋季养生应注重一个“和”字,即对日常生活调养,包括对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等方面进行的调摄。


精神调养


中医认为,秋内应于肺,在志为悲为忧,悲忧易伤肺。肺气虚,则机体对不良刺激的耐受性下降,容易情绪惆怅低落,所以在进入秋季时,要做到收敛神气,心态保持平和,使得内心宁静,神志安宁,心情舒畅,才不会被秋天的悲忧心态所伤,以避肃杀之气,得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


饮食调养


立秋之后,天气并未迅速转凉,而是延续了夏季的暑热,但昼夜温差大。在饮食上应坚持祛暑清热,多食用滋阴润肺的食物。中医认为,秋季燥气上升,易伤津液,所以饮食应以滋阴润肺为主。《饮食正要》说:“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禁寒饮。”可适当食用芝麻、糯米、蜂蜜、枇杷、菠萝、乳品等柔润食物,以益胃生津。


起居调养


立秋之季已是天高气爽之时,应开始“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睡以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为使肺气得以舒展,且防收敛之太过。秋季适当早起,可减少血栓形成的机会,秋季早睡,完全符合“收、养”的养生原则。


运动调养


立秋之后,是开展各项运动锻炼的好时期,秋季养生不能离开“收、养”的原则,运动也应顺应这一原则,运动量不宜过大,可选择一些平缓轻松的运动项目。尤其是老年人、儿童、体质虚弱者,以防出汗过多,阳气耗损。


 
(文/小编)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0相关评论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ydw166.com/news/show-647.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